一、學會工作概述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食品工業在“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在此背景下,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CIFST,以下簡稱“學會”)堅定地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在“學術引領、產學融合、戰略咨詢、科學普及、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扎實而富有成效的工作,有效支撐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在學會注冊的個人會員2090人,團體會員單位188家。本年度經理事會、常務理事會審批,完成2個分支機構的換屆工作,新成立分支機構1個、工作委員會1個。
主要工作和成果:
1.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強科技界思想政治引領。2022年,學會黨委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在學會黨委、理事會、學會辦事機構三個層面掀起學習熱潮。學會充分發揮功能型黨委作用,定期召開黨委會,統一思想認識,集中學習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相關文件精神,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為推動學會各項事業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并把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2. 完善組織工作體系,為學會發展提供有效保障。學會在黨委的領導下,嚴格執行“三重一大”制度,遵循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前置審議、會議決定的原則,做到依章依規辦會。并通過黨委會、理事長辦公會、理事會(常務理事會)、監事會會議等工作流程,決策學會重大事項。2022年,學會召開理事長辦公會議2次,理事會會議1次,常務理事會會議2次,監事會會議2次。
3. 深化決策咨詢,加大政策支撐的話語權。學會首次深度參與“兩會”提案準備工作,通過食品領域的全國“兩會”代表委員提交4份提案;學會持續第9年承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抽檢司“食品安全風險解析”“食品安全消費提示”以及“食品安全消費提示科普動漫”等項目;學會連續第九年作為牽頭單位編寫并出版《食品工業發展報告》(2021年度);學會首次承接中國科協“全國學會智庫建設實踐研究項目”;學會獲批“中國科協2022年決策咨詢專家團隊建設試點單位”,成立學會食品保障戰略、食品科技創新、食品營養與安全決策咨詢專家團隊;學會承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調研項目,研究構建“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菌株數據庫”;承接衛健委“國內外可食用菌種管理對比研究”“加工食品游離糖含量本底調查及攝入量再評估”等項目。
4. 強化學術引領,鑄牢產業發展根基。學會第十八屆年會首次以線上形式召開,截至會議結束,全網累計觀看量520萬人次;學會面向國內食品類院校、科研院所、企業和基層一線科技工作者等,廣泛開展食品行業科技進展征集活動,并在第十九屆年會期間發布“2022年度中國食品科技十大進展”;學會第十九屆年會在線上成功召開,截至會議結束,全網累計觀看量超430萬人次;發布益生菌“量效關系”、后生元科學綜述兩大學術成果,發布《乳品與兒童營養共識》(詳細版)專著;發布“乳脂肪球膜及其配料的科學共識”“植物基食品的科學共識”“母乳科學與嬰幼兒配方食品制造技術六大研究熱點”“赤蘚糖醇的科學共識”等4個科學共識;發布《食品營養與健康白皮書(冬奧篇)》《食品工業食品安全知識需求調研報告》《食品安全最佳實踐白皮書(2021-2022年)》《中國谷物早餐白皮書(2021年)》等4本科技白皮書;發布“2021-2022年中國方便食品行業科技進展與創新趨勢”。學會承接中國科協“2022年度分領域發布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負責牽頭組織實施食品科學與工程領域分級目錄認定及發布工作。
5. 加速科技經濟融合,促進食品工業高質量發展。緊扣行業發展熱點,繼續深耕益生菌、植物基食品、方便食品領域,促進了科企對接,引領了行業發展。組織召開第十七屆益生菌與健康國際研討會、第二十二屆中國方便食品大會等活動。學會對接地方產業發展需求,助力“科創中國”落地實施。學會持續推進2項食品科技基金項目,學會聚焦行業熱點,以線上線下的方式召開多場專業研討會,并組織相關領域權威專家開展科技成果評價與項目論證工作,助推創新成果有效轉化。
6. 優化頂層設計,開拓新時代科普新格局。學會持續第11年舉辦“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針對2021年食品安全與健康九大熱點進行了科學解讀,相關信息首次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通訊》中刊登。同時,學會持續第4年與中國科協科普辟謠平臺聯合發布“食品安全與健康流言榜”,為清朗網絡空間起到重要支撐作用;學會在中國科協和國務院食安辦的支持下,邀請業界33位專家對《食品安全科普宣傳大綱》進行修訂,并于2022年全國食品安全科普宣傳周主場活動開幕式正式發布;學會完成的《益生菌及真菌類保健食品》系列科普視頻入選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保健食品大家談”優秀科普宣傳作品;學會持續第11年承辦“2022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 中國科協主題日活動”,啟動學會“食品安全進萬家”科普品牌活動;學會積極參與2022年全國科普日北京主場活動;學會開展“食品安全進萬家-進餐飲”品牌活動,以肯德基門店的“餐盤紙”為載體,以“保障食品安全 享受舌尖美味”為主題,累計發放1673萬;學會與相關單位聯手打造“‘益童陪伴’下一代關愛計劃”項目。
7. 提升會員服務,精準對接科技工作者需求。經過學會遴選評議,兩位青年科學家成為“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2021-2023年度)項目”被托舉人推薦人選;經過評審,共有49個項目分獲學會科技創新獎一二三等獎,并于學會第十九屆年會上舉行“云頒獎”;學會設立會士制度,根據學會《會士條例》,2022年授予陳君石等院士專家為“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會士”;學會2名青年科學家——江南大學范大明教授、中國海洋大學毛相朝教授榮獲第十七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其中,由學會推薦的范大明教授榮獲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成為我國食品領域首個獲此殊榮的青年科學家;完成年度食品類專業工程教育認證工作和食品專業技術人員專業水平評價工作。
8. 打造國際高端智庫,彰顯國際影響力。學會攜手國際食品科技聯盟(IUFoST)共同主辦2022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以全媒體融合手段聚合多種傳播形式,使科技之聲傳播更廣、觸達更深;在第21屆世界食品科技大會上,學會名譽副理事長饒平凡教授獲得“杰出貢獻獎”并繼任國際食品科技聯盟(IUFoST)新一屆執委會執委;由學會推薦的2位中國科學家李寧和王強被增選為“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推薦1名青年科學家榮獲“青年科學家獎”。
二、組織架構
(一)組織機構
(二)領導機構
理事長:孫寶國(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
副理事長:
邵薇(女)、朱蓓薇(女,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清平(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堅(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發政(中國工程院院士)、丁鋼強、李寧(女)、金征宇、石維忱、謝明勇(中國工程院院士)、路福平
秘書長:陳錚
(三)監事會
監事長:賈志忍
監 事:周光宏、江連洲、王錫昌、王碩
(四)分支機構
工作委員會:
學術工作委員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國際交流工作委員會、產業創新工作委員會、青年工作委員會、食品專業技術人員專業水平評價評審委員會、女科技工作者工作委員會
分會:
兒童食品分會、有機酸分會、酶制劑分會、面制品分會、冷凍與冷藏食品分會、食品添加劑分會、食品裝備與智能制造分會、運動營養食品分會、植物基食品分會、特殊食品分會、果蔬加工技術分會、益生菌分會、食品營養與健康分會、食品安全與標準技術分會、非熱加工技術分會、休閑食品加工技術分會、葡萄酒分會、食品真實性與溯源分會、傳統釀造食品分會、全谷物分會、預制菜專業委員會
基金管理委員會:
食品科技基金管理委員會
三、黨建工作
2022年,學會在黨委的領導下,嚴格執行“三重一大”制度,遵循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前置審議、會議決定的原則,做到依章依規辦會。本年度按計劃召開黨委會及監事會。
學會黨委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在學會黨委、理事會、學會辦事機構三個層面掀起學習熱潮。全年組織召開學會黨委會4次,組織開展黨的二十大代表、學會黨委委員、副理事長謝明勇院士進學會宣講,并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等集中理論學習13次,黨委書記、委員開展理論宣講5次,開展百名科學家講黨課4次,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切實用黨的二十大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意識形態工作制度》由學會七屆二次常務理事會會議審議通過后施行。以推動學會功能性黨委更好地發揮政治引領,扎實推進學會意識形態工作落地落實。
四、學會的主要工作
(一)智庫及決策咨詢
2022年,學會首次深度參與“兩會”提案準備工作,通過食品領域的全國“兩會”代表委員提交4份提案,提升學會建言政策能力,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學會持續第9年承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食品安全風險解析”“食品安全消費提示”以及“食品安全消費提示科普動漫”等項目。邀請200余位專家撰寫50余篇食品安全風險解析和消費提示,創作5部食品安全消費提示科普動漫,為政府部門開展風險交流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典型案例。尤其是“科學認識食品添加劑”在學會官微發布會后一周內閱讀量達6.5萬人次。對保健食品領域社會關注度較高的熱點進行科學解讀,并制作成動畫和漫畫,通過直播平臺、主流媒體等多渠道傳播,全網累計閱讀量達400萬次。
學會承擔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制修訂1項,立項制定13項團體標準,發布4項團體標準。并針對單位會員提出的多項標準法規咨詢予以回復,解決了行業亟需。組織國內外專家,推動食品用香料天然提取物科學管理,促進國內外法規管理的深度對接。
在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的支持下,學會連續第9年作為牽頭單位編寫并出版《食品工業發展報告》(2021年度),內容新增“案例篇”,為行業發展提供重要參考。
學會承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調研項目,研究構建“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菌株數據庫”,并為衛健委開展的菌種名單更新工作提供科技支撐及行業意見。承接衛健委“國內外可食用菌種管理對比研究”“加工食品游離糖含量本底調查及攝入量再評估”等項目,以科學嚴謹務實的工作為“三新”“三減”在食品工業的落地實施提供有效支撐。
學會首次承接中國科協“全國學會智庫建設實踐研究項目”,通過打造穩定、專業的高端智庫人才隊伍和高效的智庫工作團隊,探索建設中國食品科技智庫實施路徑。
學會獲批“中國科協2022年決策咨詢專家團隊建設試點單位”。成立學會食品保障戰略、食品科技創新、食品營養與安全決策咨詢專家團隊,由孫寶國、陳堅、謝明勇院士分別擔任團隊首席專家,以匯智資政、高質量服務黨和政府的科學決策。
9-12月,學會面向國內食品類院校、科研院所、企業和基層一線科技工作者等,廣泛開展食品行業科技進展征集活動。經專家評審,共有11個項目入圍“2022年度中國食品科技十大進展”,并在第十九屆年會期間進行發布。
1-12月,學會發布益生菌“量效關系”、后生元科學綜述兩大學術成果,發布《乳品與兒童營養共識》(詳細版)專著;發布“乳脂肪球膜及其配料的科學共識”“植物基食品的科學共識”“母乳科學與嬰幼兒配方食品制造技術六大研究熱點”“赤蘚糖醇的科學共識”等4個科學共識;發布《食品營養與健康白皮書(冬奧篇)》《食品工業食品安全知識需求調研報告》《食品安全最佳實踐白皮書(2021-2022年)》《中國谷物早餐白皮書(2021年)》等4本科技白皮書;發布“2021-2022年中國方便食品行業科技進展與創新趨勢”。以多元化的方式,為食品產業的科技創新提供技術支撐。
1-12月,學會承接中國科協“2022年度分領域發布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負責牽頭組織實施食品科學與工程領域分級目錄認定及發布工作。遴選入庫專家222位,幾乎涵蓋所有食品相關雙一流建設高校和相關科研院所。共征集候選期刊311種(中文刊56種、英文刊255種),涉及35個國家。分級目錄將于2023年上半年發布。
(二)學術交流
1. 主要國際學術會議
6月,學會連續第13次攜手國際食品科技聯盟(IUFoST)共同主辦2022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得到中國科協與五大部委及多個國際組織的大力支持。大會邀請到近百位國內外權威專家學者及企業家,特別設置了10大權威報告、8大專題會議、1場企業家高峰對話以及1場培訓班等板塊。首次采用純線上+中英雙語直播方式,以全媒體融合手段聚合多種傳播形式,使科技之聲傳播更廣、觸達更深。截至會議結束,全網累計觀看量達415萬人次。
2. 主要國內學術會議
4月,學會第十八屆年會首次以線上形式召開,5位院士、140余位報告人與全國食品科技工作者相聚“云”端,16場“云”論壇從多角度聚焦科技前沿與熱點。截至會議結束,全網累計觀看量520萬人次。
8月,學會在杭州組織召開第十七屆益生菌與健康國際研討會,來自國內外15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企業的代表參會,通過最具前瞻性的近50個精彩報告及企業交流,強化科技與產業對接。
10月,學會在大連召開首屆中國預制菜產業科技創新大會,通過“特邀報告+主題報告+參觀調研”等豐富內容,助推我國預制菜產業的科技創新,夯實產業發展根基。
11月,學會在線上召開第二屆植物基食品創新發展論壇,會議聚焦當前我國植物基食品產業發展中的科學問題與產業瓶頸。截至研討會結束,全網累計觀看量達331萬人次。
12月,學會第十九屆年會在線上成功召開,6位院士、150余位報告人與食品科技領域專家學者共聚“云”端,通過3大權威報告、19場分專題,共享科研成果,共議前沿問題,共謀發展路徑。截至會議結束,全網累計觀看量超430萬人次。
12月,學會在線上召開第二十二屆中國方便食品大會,設置大會報告、行業領袖論壇、研發總監對話、青年論壇等5個技術專題等內容,從科技與產業的角度,探尋我國方便食品行業如何紓解壓力,持續把握定力,永葆創新活力。截至會議結束,全網累計觀看量達266.47萬人次。
(三)科普活動
1月,學會持續第11年舉辦“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陳君石、孫寶國、吳清平、陳堅、任發政等5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十余位權威專家,針對2021年食品安全與健康九大熱點進行了科學解讀,相關信息首次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通訊》中刊登。截至活動結束,全網觀看量達66萬人次。同時,學會持續第4年與中國科協科普辟謠平臺聯合發布“食品安全與健康流言榜”,為清朗網絡空間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3月,學會完成的《益生菌及真菌類保健食品》系列科普視頻入選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保健食品大家談”優秀科普宣傳作品。
1-8月,學會在中國科協和國務院食安辦的支持下,邀請業界33位專家對《食品安全科普宣傳大綱》進行修訂,并于2022年全國食品安全科普宣傳周主場活動開幕式正式發布,通過優化頂層設計,夯實食品安全科普工作根基。
9月,學會持續第11年承辦“2022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 中國科協主題日活動”,啟動學會“食品安全進萬家”科普品牌活動,現場解讀《食品安全科普宣傳大綱(修訂版)》,為未來科普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方法和思路。
9月,學會積極參與2022年全國科普日北京主場活動,在中國科學技術館開展面向公眾的、以“讓食品安全‘曬’在陽光下”為主題的科普展區,學會理事長孫寶國院士現場向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同志介紹學會展區。同時,10余位行業專家現場互動,向公眾傳遞食品科學科普知識,展示科技賦能食品產業發展的諸多成果。
9月,在2021年全國科普日期間,學會開展“食品安全進萬家-進餐飲”品牌活動,以肯德基門店的“餐盤紙”為載體,以“保障食品安全 享受舌尖美味”為主題,累計發放1673萬,有效傳播食品安全相關知識。
9-12月,學會與與中華兒慈會、中誠公益三方聯手打造“‘益童陪伴’下一代關愛計劃”項目,首次將科普工作深入到兒童青少年,在食育工作中邁出堅實第一步。面向全國100余所小學錄制科普課程,通過生動有趣的語言,將食品科學知識傳遞給3-5年級的小學生們。此項活動已在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宜春市的20所學校開展線下體驗活動,共計 38550 名學生參與互動。
(四)技術經濟融合
1-12月,學會對接地方產業發展需求,助力“科創中國”落地實施。圍繞“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園區)呂梁市、運城市、長沙市、菏澤市等重點功能性食品產業需求,建立3個專家工作站,發布70項科技成果,完成51項技術需求解析及研發方案、52項科技成果產業化方案、8項科技成果評價,實現2項技術需求對接簽約和1項成果轉化。學會“科創中國”工作獲時任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張玉卓表揚。
1-12月,學會聚焦行業熱點,以線上線下的方式召開多場專業研討會,包括中國乳業科技與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乳鐵蛋白與免疫力專家研討會、益生菌科技與產業創新論壇等。全網累計觀看量達1000萬人次。
1-12月,學會組織相關領域權威專家開展科技成果評價與項目論證工作,助推創新成果有效轉化。
1-12月,學會持續推進3項食品科技基金項目,加強高校、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與企業的實際需求相結合,對行業形成重要指引。
(五)表彰獎勵
3-12月,學會以科技創新獎為平臺,服務科技工作者。2022年度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科技創新獎包括技術發明獎、技術進步獎、產品創新獎等3個專項獎,共受理申報118項。通過初評推薦、專業評審、綜合評審、入圍一等獎答辯、獎勵委員會批準、網上公示等6個程序,共有49個項目分獲一二三等獎,并于學會第十九屆年會上舉行“云頒獎”。
(六)人才培養
1月,學會組織召開“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2021-2023年度)項目”遴選評議會,來自江南大學和中國農業大學的兩位青年科學家成為本屆被托舉人推薦人選。10-11月,學會連續第六次獲得“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項目”立項資格,經公開申報、資格審核、函評和會評,最終確認5位優秀青年人才成為本屆被托舉人推薦人選。
7-12月,學會設立會士制度,根據學會《會士條例》,2022年授予陳君石等院士專家為“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會士”,并在第十九屆年會開幕式上舉行授予儀式。
11月,學會2名青年科學家——江南大學范大明教授、中國海洋大學毛相朝教授榮獲第十七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其中,由學會推薦的范大明教授榮獲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成為我國食品領域首個獲此殊榮的青年科學家。
1-12月,學會深入推進食品類專業工程教育認證工作,共完成28個專業的自評報告審核、153個專業的認證申請審核、18個專業進校考查、12個專業中期審核工作,并完成《食品類專業2023-2025年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規劃》,為后續認證工作明確了制度框架。
1-12月,學會持續開展食品專業技術人員專業水平評價工作。來自北京、上海、河南、湖南、福建、山東、黑龍江等省市的126人申報,通過嚴格的三審及統一筆試、面試等程序,本年度117人取得相應技術級別。此項工作對企業技術人員的人才儲備及科技價值的發揮起到重要支撐。
1-12月,學會以中國科協“女科技工作者組織創新試點建設”項目為依托,組織為女科技工作者辦實事調研,并通過組建學會女科技工作者工作委員會的常態化長效化機制,引領食品科技領域女科技工作者助力我國實現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的戰略性轉變。
3-12月,學會分別與IFF中國、盼盼食品集團、李錦記醬料集團、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拓恒通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黑龍江飛鶴乳業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在全國范圍內主辦7項學生創新活動(包括6項食品產品創新大賽和1項益生菌科普知識競賽),來自全國145所食品院校的1.3萬名師生踴躍參加。系列創新活動在科技與企業、教學與實踐有效對接的同時,亦為食品行業培育了未來。
10-11月,在第21屆世界食品科技大會上,學會名譽副理事長饒平凡教授獲得“杰出貢獻獎”并繼任國際食品科技聯盟(IUFoST)新一屆執委會執委;由學會推薦的2位中國科學家李寧和王強被增選為“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截至目前,由學會推薦并成功當選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的中國科學家共計16位;推薦1名青年科學家榮獲“青年科學家獎”,至此,學會已成功推薦4名青年人才榮獲該獎項。
五、會員服務
學會會員管理與戰略發展部負責會員的發展與服務。
針對會員的服務,主要包括:在年會、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益生菌與健康國際研討會、方便食品大會等重要會議為會員提供注冊優惠;向高級會員、單位會員免費發放《中國食品學報》和各類學會出版刊物及《食品工業發展報告》(2021年度)。同時,面向會員的工作還包括開展食品專業技術人員專業水平評價、參與相關單位的科技成果評價及技術咨詢等活動。面向單位會員還開展了科普教育基地的申請。
5月,學會會員服務系統正式上線,為會員創建無時不在的連接。也正式開啟學會利用數字化模式聯系會員、服務會員的新階段。學會理事長孫寶國,副理事長朱蓓薇、吳清平、陳堅、任發政、謝明勇,常務理事陳衛、單楊等8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為全國食品科技工作者發來寄語。
六、期刊出版
學會主辦的中文學術期刊為《中國食品學報》,是代表我國食品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在業界形成重要影響的學術類期刊?!吨袊称穼W報》最新影響因子2.219,位居食品科學與工程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T1級,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第五屆中國精品科技期刊即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F5000)項目來源期刊,中國農業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A),被中國科協評價為社會效益優秀。目前為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DC)、美國《工程索引》(EI)、美國《化學文摘》(CA)、《食品科學與技術文摘》(FAST)、荷蘭《文摘與引文數據庫》(Scopus)、《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中國)數據庫》(JSTChina)等收錄期刊。
與中國食品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主辦技術類期刊《中外食品》,指導行業變革與未來發展。讀者群面向相關政府部門、食品行業組織、食品企業和專家學者等。
七、組織建設
2022年,學會召開2次理事長辦公會,1次理事會、2次常務理事會會議,2次監事會會議,為學會2022年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重要支撐。2022年全年,學會完成益生菌、酶制劑兩個分會的換屆工作,成立預制菜專業委員會、女科技工作者工作委員會。
八、財務報告
本年度學會總收入3854.22萬元,其中:會費收入150.58萬元,業務收入3703.64萬元??傊С?340.37萬元,其中業務活動成本及管理費用3277.40萬元,稅金62.97萬元。
九、聯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阜成路北三街8號9層
郵箱:cifst@126.com
十、大事記
(一)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強科技界思想政治引領
1. 1-12月,學會黨委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在學會黨委、理事會、學會辦事機構三個層面掀起學習熱潮。通過邀請黨的二十大代表、學會副理事長謝明勇院士進行宣講,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切實用黨的二十大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2. 1-12月,學會充分發揮功能型黨委作用,定期召開黨委會,統一思想認識,集中學習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相關文件精神,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為推動學會各項事業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并把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3. 5月,在學會黨委的領導下,由多位學會青年委員會黨員專家組成的“科技服務團”,與湖南省地方食品企業“云端”對接,通過一對一的深入交流,凝練真需求、解決真問題,充分發揮科技工作者“創新爭先、自立自強”的科學家精神。
4. 6月,《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意識形態工作制度》由學會七屆二次常務理事會會議審議通過后施行。以推動學會功能性黨委更好地發揮政治引領,扎實推進學會意識形態工作落地落實。
5. 9月,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召開,在全國科普日北京主會場活動期間,學會多位黨員專家以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方式,進行為期1周的“黨建+科普”特色活動,為小朋友們提供“科學小實驗”互動平臺,以增長食品科學相關知識。
(二)完善組織工作體系,為學會發展提供有效保障
1. 1-12月,學會在黨委的領導下,嚴格執行“三重一大”制度,遵循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前置審議、會議決定的原則,做到依章依規辦會。并通過黨委會、理事長辦公會、理事會(常務理事會)、監事會會議等工作流程,決策學會重大事項。
2. 3月、9月召開理事長辦公會、監事會會議。在疫情常態化下,6月、11月以視頻會議及現場會議方式,召開一次理事會、兩次常務理事會會議,為學會2022年各項工作的順利實施提供有利保障。
3. 1-12月,學會完成益生菌、酶制劑兩個分會的換屆工作,成立預制菜專業委員會、女科技工作者工作委員會。
(三)深化決策咨詢,加大政策支撐的話語權
1. 3月,學會首次深度參與“兩會”提案準備工作,通過食品領域的全國“兩會”代表委員提交4份提案,提升學會建言政策能力,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2. 3-9月,在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的支持下,學會連續第九年作為牽頭單位編寫并出版《食品工業發展報告》(2021年度),內容新增“案例篇”,為行業發展提供重要參考。
3. 5-11月,學會首次承接中國科協“全國學會智庫建設實踐研究項目”,通過打造穩定、專業的高端智庫人才隊伍和高效的智庫工作團隊,探索建設中國食品科技智庫實施路徑。
4. 6月,學會獲批“中國科協2022年決策咨詢專家團隊建設試點單位”。成立學會食品保障戰略、食品科技創新、食品營養與安全決策咨詢專家團隊,由孫寶國、陳堅、謝明勇院士分別擔任團隊首席專家,以匯智資政、高質量服務黨和政府的科學決策。
5. 1-12月,學會承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調研項目,研究構建“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菌株數據庫”,并為衛健委開展的菌種名單更新工作提供科技支撐及行業意見。承接衛健委“國內外可食用菌種管理對比研究”“加工食品游離糖含量本底調查及攝入量再評估”等項目,以科學嚴謹務實的工作為“三新”“三減”在食品工業的落地實施提供有效支撐。
(四)強化學術引領,鑄牢產業發展根基
1. 4月,學會第十八屆年會首次以線上形式召開,5位院士、140余位報告人與全國食品科技工作者相聚“云”端,16場“云”論壇從多角度聚焦科技前沿與熱點。截至會議結束,全網累計觀看量520萬人次。
2. 6月,學會召開《中國食品學報》第四屆編委會成立大會,并首次設立青年委員,通過組約前沿與熱點專欄文章,搶占學術制高點,持續提高科技話語權。
3. 9-12月,學會面向國內食品類院校、科研院所、企業和基層一線科技工作者等,廣泛開展食品行業科技進展征集活動。經專家評審,共有11個項目入圍“2022年度中國食品科技十大進展”,并在第十九屆年會期間進行發布。
4. 12月,學會第十九屆年會在線上成功召開,6位院士、150余位報告人與食品科技領域專家學者共聚“云”端,通過3大權威報告、19場分專題,共享科研成果,共議前沿問題,共謀發展路徑。截至會議結束,全網累計觀看量超430萬人次。
5. 1-12月,學會發布益生菌“量效關系”、后生元科學綜述兩大學術成果,發布《乳品與兒童營養共識》(詳細版)專著;發布“乳脂肪球膜及其配料的科學共識”“植物基食品的科學共識”“母乳科學與嬰幼兒配方食品制造技術六大研究熱點”“赤蘚糖醇的科學共識”等4個科學共識;發布《食品營養與健康白皮書(冬奧篇)》《食品工業食品安全知識需求調研報告》《食品安全最佳實踐白皮書(2021-2022年)》《中國谷物早餐白皮書(2021年)》等4本科技白皮書;發布“2021-2022年中國方便食品行業科技進展與創新趨勢”。以多元化的方式,為食品產業的科技創新提供技術支撐。
6. 1-12月,學會承接中國科協“2022年度分領域發布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負責牽頭組織實施食品科學與工程領域分級目錄認定及發布工作。遴選入庫專家222位,幾乎涵蓋所有食品相關雙一流建設高校和相關科研院所。共征集候選期刊311種(中文刊56種、英文刊255種),涉及35個國家。分級目錄將于2023年上半年發布。
(五)加速科技經濟融合,促進食品工業高質量發展
1. 8月,學會在杭州組織召開第十七屆益生菌與健康國際研討會,來自國內外15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企業的代表參會,通過最具前瞻性的近50個精彩報告及企業交流,強化科技與產業對接。
2. 10月,學會在大連召開首屆中國預制菜產業科技創新大會,通過“特邀報告+主題報告+參觀調研”等豐富內容,助推我國預制菜產業的科技創新,夯實產業發展根基。
3. 11月,學會在線上召開第二屆植物基食品創新發展論壇,會議聚焦當前我國植物基食品產業發展中的科學問題與產業瓶頸。截至研討會結束,全網累計觀看量達331萬人次。
4. 12月,學會在線上召開第二十二屆中國方便食品大會,設置大會報告、行業領袖論壇、研發總監對話、青年論壇等5個技術專題等內容,從科技與產業的角度,探尋我國方便食品行業如何紓解壓力,持續把握定力,永葆創新活力。截至會議結束,全網累計觀看量達266.47萬人次。
5. 1-12月,學會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積極推動解決或解讀行業實際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標準法規問題,服務于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承擔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制修訂22項;累計立項制定29項團體標準,已發布10項,19項起草中;提出行標立項申請共計16項。并針對單位會員提出的多項標準法規咨詢予以回復,解決了行業亟需。組織國際專家,推動食品用香料天然提取物科學管理,促進國內外法規管理的深度對接。
6. 1-12月,學會對接地方產業發展需求,助力“科創中國”落地實施。圍繞“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園區)呂梁市、運城市、長沙市、菏澤市等重點功能性食品產業需求,建立3個專家工作站,發布70項科技成果,完成51項技術需求解析及研發方案、52項科技成果產業化方案、8項科技成果評價,實現2項技術需求對接簽約和1項成果轉化。學會“科創中國”工作獲時任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張玉卓表揚。
7. 1-12月,學會持續推進3項食品科技基金項目,加強高校、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與企業的實際需求相結合,對行業形成重要指引。
8. 1-12月,學會聚焦行業熱點,以線上線下的方式召開多場專業研討會,包括中國乳業科技與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乳鐵蛋白與免疫力專家研討會、益生菌科技與產業創新論壇等。全網累計觀看量達1000萬人次。
9. 1-12月,學會組織相關領域權威專家開展科技成果評價與項目論證工作,助推創新成果有效轉化。
(六)優化頂層設計,開拓新時代科普新格局
1. 1月,學會持續第11年舉辦“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陳君石、孫寶國、吳清平、陳堅、任發政等5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十余位權威專家,針對2021年食品安全與健康九大熱點進行了科學解讀,相關信息首次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通訊》中刊登。截至活動結束,全網觀看量達66萬人次。同時,學會持續第4年與中國科協科普辟謠平臺聯合發布“食品安全與健康流言榜”,為清朗網絡空間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2. 1-8月,學會在中國科協和國務院食安辦的支持下,邀請業界33位專家對《食品安全科普宣傳大綱》進行修訂,并于2022年全國食品安全科普宣傳周主場活動開幕式正式發布,通過優化頂層設計,夯實食品安全科普工作根基。
3. 3月,學會完成的《益生菌及真菌類保健食品》系列科普視頻入選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保健食品大家談”優秀科普宣傳作品。
4. 9月,學會持續第11年承辦“2022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 中國科協主題日活動”,啟動學會“食品安全進萬家”科普品牌活動,現場解讀《食品安全科普宣傳大綱(修訂版)》,為未來科普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方法和思路。
5. 9月,學會積極參與2022年全國科普日北京主場活動,在中國科學技術館開展面向公眾的、以“讓食品安全‘曬’在陽光下”為主題的科普展區,學會理事長孫寶國院士現場向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同志介紹學會展區。同時,10余位行業專家現場互動,向公眾傳遞食品科學科普知識,展示科技賦能食品產業發展的諸多成果。
6. 9月,在2021年全國科普日期間,學會開展“食品安全進萬家-進餐飲”品牌活動,以肯德基門店的“餐盤紙”為載體,以“保障食品安全 享受舌尖美味”為主題,累計發放1673萬,有效傳播食品安全相關知識。
7. 9-12月,學會與與中華兒慈會、中誠公益三方聯手打造“‘益童陪伴’下一代關愛計劃”項目,首次將科普工作深入到兒童青少年,在食育工作中邁出堅實第一步。面向全國100余所小學錄制科普課程,通過生動有趣的語言,將食品科學知識傳遞給3-5年級的小學生們。此項活動已在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宜春市的20所學校開展線下體驗活動,共計 38550 名學生參與互動。
8. 1-12月,學會以政府項目為抓手,提升科普供給能力。承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系列項目,邀請200余位專家撰寫50余篇食品安全風險解析和消費提示,創作5部食品安全消費提示科普動漫,為政府部門開展風險交流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典型案例。尤其是“科學認識食品添加劑”在學會官微發布會后一周內閱讀量達6.5萬人次。對保健食品領域社會關注度較高的熱點進行科學解讀,并制作成動畫和漫畫,通過直播平臺、主流媒體等多渠道傳播,全網累計閱讀量達400萬次。
(七)提升會員服務,精準對接科技工作者需求
1. 1月,學會組織召開“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2021-2023年度)項目”遴選評議會,來自江南大學和中國農業大學的兩位青年科學家成為本屆被托舉人推薦人選。10-11月,學會連續第六次獲得“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項目”立項資格,經公開申報、資格審核、函評和會評,最終確認5位優秀青年人才成為本屆被托舉人推薦人選。
2. 3-12月,學會以科技創新獎為平臺,服務科技工作者。2022年度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科技創新獎包括技術發明獎、技術進步獎、產品創新獎等3個專項獎,共受理申報118項。通過初評推薦、專業評審、綜合評審、入圍一等獎答辯、獎勵委員會批準、網上公示等6個程序,共有49個項目分獲一二三等獎,并于學會第十九屆年會上舉行“云頒獎”。
3. 5月,學會會員服務系統正式上線,為會員創建無時不在的連接。也正式開啟學會利用數字化模式聯系會員、服務會員的新階段。學會理事長孫寶國,副理事長朱蓓薇、吳清平、陳堅、任發政、謝明勇,常務理事陳衛、單楊等8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為全國食品科技工作者發來寄語。
4. 7-12月,學會設立會士制度,根據學會《會士條例》,2022年授予陳君石等院士專家為“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會士”,并在第十九屆年會開幕式上舉行授予儀式。
5. 11月,學會2名青年科學家——江南大學范大明教授、中國海洋大學毛相朝教授榮獲第十七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其中,由學會推薦的范大明教授榮獲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成為我國食品領域首個獲此殊榮的青年科學家。
6. 1-12月,學會深入推進食品類專業工程教育認證工作,共完成28個專業的自評報告審核、153個專業的認證申請審核、18個專業進校考查、12個專業中期審核工作,并完成《食品類專業2023-2025年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規劃》,為后續認證工作明確了制度框架。
7. 1-12月,學會持續開展食品專業技術人員專業水平評價工作。來自北京、上海、河南、湖南、福建、山東、黑龍江等省市的126人申報,通過嚴格的三審及統一筆試、面試等程序,本年度117人取得相應技術級別。此項工作對企業技術人員的人才儲備及科技價值的發揮起到重要支撐。
8. 1-12月,學會以中國科協“女科技工作者組織創新試點建設”項目為依托,組織為女科技工作者辦實事調研,并通過組建學會女科技工作者工作委員會的常態化長效化機制,引領食品科技領域女科技工作者助力我國實現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的戰略性轉變。
9. 3-12月,學會分別與IFF中國、盼盼食品集團、李錦記醬料集團、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拓恒通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黑龍江飛鶴乳業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在全國范圍內主辦7項學生創新活動(包括6項食品產品創新大賽和1項益生菌科普知識競賽),來自全國145所食品院校的1.3萬名師生踴躍參加。系列創新活動在科技與企業、教學與實踐有效對接的同時,亦為食品行業培育了未來。
(八)打造國際高端智庫,彰顯國際影響力
1. 6月,學會連續第13次攜手國際食品科技聯盟(IUFoST)共同主辦2022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得到中國科協與五大部委及多個國際組織的大力支持。大會邀請到近百位國內外權威專家學者及企業家,特別設置了10大權威報告、8大專題會議、1場企業家高峰對話以及1場培訓班等板塊。首次采用純線上+中英雙語直播方式,以全媒體融合手段聚合多種傳播形式,使科技之聲傳播更廣、觸達更深。截至會議結束,全網累計觀看量達415萬人次。
2. 10-11月,在第21屆世界食品科技大會上,學會名譽副理事長饒平凡教授獲得“杰出貢獻獎”并繼任國際食品科技聯盟(IUFoST)新一屆執委會執委;由學會推薦的2位中國科學家李寧和王強被增選為“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截至目前,由學會推薦并成功當選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的中國科學家共計16位;推薦1名青年科學家榮獲“青年科學家獎”,至此,學會已成功推薦4名青年人才榮獲該獎項;由學會推薦的3項中國企業產品獲“全球食品工業獎”。